肾血管性高血压一例

2012-03-02 18:22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病因判断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原因之一,其常见病因有3种,即肾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见表),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以后两者可能性大。

治疗探讨

肾动脉狭窄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血压,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维持并保护肾功能。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目前认为,对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跨狭窄 收缩期压差>20 mmHg、平均压差>10 mmHg)、狭窄程度超过60%的肾动脉狭窄,应积极采取血管重建、恢复血流的治疗。

肾动脉球囊扩张术 本患者右侧肾动脉重度狭窄、血压升高,药物疗效欠佳,应予血运重建治疗,无论是大动脉炎还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均首选肾动脉球囊扩张术,尤其是后者,再狭窄率相对较低,预后更佳。

判断大动脉炎是否进行介入治疗,须全面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如炎症处于活动期为介入治疗相对禁忌。本患者最初免疫检查为阴性,考虑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可能性大,但肾动脉狭窄型大动脉炎免疫指标异常的阳性率并不高,故不能除外大动脉炎,但考虑为非活动期,故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术。

免疫相关治疗 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短期内血压再度升高,血管狭窄、血沉加快,首先考虑与手术激活免疫反应促进血管内、中膜增生相关。由于介入治疗会激惹免疫过程,故大动脉炎患者无论在治疗前是处于活动期还是稳定期,均应考虑术前行免疫治疗,再择期手术(免疫治疗与手术可同时进行)。

自体肾移植 自体肾移植是介入治疗失败后一种重要疗法,由于不需要特殊器械、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手术并发症少,适用于在肾原位不能施行各种肾动脉修复术者。该疗法须在移植后给予强化性药物治疗,以保存肾脏功能。

本例患者术后并无特异性病理表现,最终明确病因诊断的证据仍显不足。

术后血管再狭窄 术后血管再狭窄一方面考虑炎症激惹、平滑肌增生,同时要考虑血栓形成的可能,这在手术中已得到证实。

因此,尽管患者不是肾动脉粥样硬化,无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但介入治疗本身对内膜的损伤就足以导致血栓形成,术后充分的抗栓治疗仍非常必要。

■小结

肾血管性高血压可来源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肾动脉粥样硬化),而更多见于继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我国年轻人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大动脉炎,当年轻 人血压持续控制不良时应注意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进行鉴别诊断时,须测定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超声、CTA、肾动脉造影及相关免疫 学检查。对免疫反应活跃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不主张积极进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有效降压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改善症状、延缓肾脏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 展介入治疗可能会更有利。

分页: [ 1 ]   [ 2 ]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