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锁关节脱位在肩部着地或上肢过伸位着地摔伤的患者中极为常见。肩锁关节脱位后,关节囊、锥状韧带以及斜方韧带等结构通常都存在损伤。有研究显示,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对于阻止锁骨向上移位具有重要作用。而韧带的愈合需要确保关节稳定、无痛,并且还应避免发生骨关节炎。
对于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的治疗,哪种方法最好一直存在争议,临床应用的保守和手术方法很多,且都有较好的疗效,但大多都需要制动一段时间,让损伤的组织愈合以后才能开始康复训练。应用锁骨钩钢板进行内固定,创伤相对较小,需要制动的期限较短,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因此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的愈合也更快一些。为了评价这一治疗方式的中期临床结果,以及MRI上喙锁韧带的愈合情况,意大利学者Francesco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2012年2月出版的Injury上。
从2002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有连续42例Rockwood分型III或V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III型20例,V型22例;男28例,女14例;右27例,左15例;年龄18-40岁(平均30岁)。均进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AC Dreithaler)内固定,伤后至手术间隔3-7天(平均3.5天),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麻醉诱导时开始给予头孢噻肟钠预防感染,间隔12小时给药一次,每次1000mg,持续1天。均选用3孔钢板,喙锁韧带既不切开也不修补。术后患肢悬吊固定一周,一周后开始功能康复。3个月后拆除钢板,钢板拆除前禁止患肢提重物。
术后1个月、3个月是进行临床随访,并拍摄X线片,拆除钢板以后12个月再次随访。伤后18个月进行MR检查,并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其临床结果。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术后的关节对线均良好,钢板拆除后一年时,5例(12%)患者再发脱位,MR检查显示其他37例患者喙锁韧带均已愈合。III型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优12例(60%),良5例(25%),可3例(15%);V型患者优14例(64%),良6例(27%),可2例(9%)。两组平均91分。
从这些结果来看,对于肩锁关节脱位而言,锁骨钩钢板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应用简便,创伤较小,可早期恢复正常的功能。MR对于评价喙锁韧带的愈合情况很有帮助。
图1 a,术前X线片显示III型肩锁关节脱位;b,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复位良好,锁骨钩钢板位置满意;c,术后3个月的X线片;d,钢板拆除后的X线片;e,钢板拆除18个月后拍摄的MRI,显示喙锁韧带已经愈合。
表1 A组患者的人口数据,临床结果及并发症
表2 B组患者的人口数据,临床结果及并发症
表3 A组患者constant评分中各项目得分情况(疼痛、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外展肌力)
表4 B组患者constant评分中各项目得分情况(疼痛、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外展肌力)
附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分型
I型:肩锁韧带损伤,局部压痛,喙锁间无疼痛,影像检查无异常;
II型:肩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破坏,喙锁韧带损伤,锁骨远端稍位于喙突之上,喙锁间隙有压痛,影像学检查见锁骨远端轻度移位,肩锁关节增宽;
III型:肩锁和喙锁韧带断裂,肩锁关节脱位,肩锁关节压痛喙锁关节增宽,影像学见锁骨远端高于肩峰内侧缘,应力下喙锁间隙比键侧宽25%-100%;
IV型:在III型基础之上,锁骨远端向后擦入或穿过斜方肌,疼痛更明显,锁骨远端向后移位,影像学见锁骨远端后脱位;
V型:比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更严重,伴明显皮肤隆起,影像学见肩锁关节间隙比键侧增宽100%-300%;
VI型:肩锁关节脱位,锁骨移至肩峰或喙突下,喙锁关节间隙比正常的间隙缩小,三角肌和斜方肌与锁骨分离,肩关节外观扁平,肩峰隆起,常伴有锁骨和上肢骨折,以及臂丛损伤,都是因高能量外伤所致,影像学见肩峰下或喙突下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