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华医学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2013-02-02 23:41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病学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第2版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出版之前在本刊逐篇地先行发表是希望能让广大风湿病的读者率先了解,以利《指南》能起到促进中国风湿病发展的作用。《指南》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风湿病学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近些年的资料和国际风湿病学发展的特点,经风湿病学分会全体常务委员3次集体讨论和修改最终定稿的。这是集体的作品:尽管大家尽力收集国内外的资料,试图有针对性、客观地反映中国风湿病学诊断及治疗的特点,但难免有疏漏或不足的地方。因此《指南》仅仅起到一个规范广大医务人员对风湿病诊断与治疗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中国风湿病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了风湿病学科,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对风湿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007年风湿病学会对全国风湿病学从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近60%的风湿病学医师的年龄<40岁。另外中国医学界尚未实行专科医师培训的准入制。因此我们发现有以下问题:①在实际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太过随意,五花八门。尽管对风湿病患者的诊断不能完全拘泥于国际上的诊断分类标准,治疗也不能完全按书本,但毕竟应该有大的原则。②有些年轻医师常抱怨对
风湿病患者采取的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遭到非从事风湿病学科主任的批评。我们在《指南》中将国际上最常用的相关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介绍给大家,使大家在诊断疾病中有标准可依,提高我们对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指南》同时依据大量的临床资料规范治疗方法,目的是使临床治疗中少走弯路。风湿病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是发展异常迅速的学科。进入21世纪针对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阻断很多疾病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明显缓解病情的进展。因此,通过生物学基因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剂的靶向性治疗应运而生,在治疗风湿病中起到革命性作用。如:针对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拮抗剂,针对白细胞介素(IL)一l,6的单克隆抗体,针对B细胞的CD20单抗等。这些生物制剂多已在国内使用,而且还将有许多的产品在风湿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因此也非常有必要进行规范。在本《指南》中,对各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生物制剂的使用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另外,近几年国际上对一些治疗的诊断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为了让更多的风湿病学医师了解,本版《指南》都做了较详细地介绍,以飨读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jia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