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NF制剂带状疱疹发生率高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生物制剂目前已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存在多种副作用,其中各种感染名列榜首 。其中对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方面关注甚少。2001年,英国风湿病生物制剂注册系统(BSRBR)成立以评价各种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ames B Galloway等人全面评价了包括带状疱疹在内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SI)的副作用。该项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1月的《风湿病学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杂志上。研究者发现,接受抗TNF治疗的RA患者皮肤软组织的感染风险较其他药物治疗明显升高。
研究者进行了一项与非生物制剂的慢作用抗风湿药(nbDMARD)作对照的队列研究,共11881名接受抗TNF治疗的患者 和3673 名接受nbDMARD治疗的患者入组。结果表明,抗TNF治疗组患者感染带状疱疹的风险明显上升,SSSI的风险也有升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该项研究表明,抗TNF组的SSSI风险比nbDMARD组高两倍多,提示临床医生应关注接受TNF治疗的患者的皮肤感染。抗TNF组中带状疱疹发病率的升高非常重要,因其与死亡率密切相关。根据BSRBR统计,抗TNF治疗后患带状疱疹的概率接近每年2%。在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 要求所有超过60岁的老年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但这种预防措施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应谨慎使用。但CDC同时指出,低剂量的泼尼松或甲氨蝶呤并不是使用疫苗的禁忌症,但对于已经使用抗TNF治疗的患者不建议接种。这些都提示临床医生,应在使用抗TNF治疗方案前应评估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接种疫苗到底在RA中有多大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此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接受抗TNF治疗的RA患者皮肤感染(包括带状疱疹)的概率升高,这些风险也许也是其他合并症或与激素共同使用的一个反映。全面掌握不同生物制剂的不同风险将有助于临床医生为患者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