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套路:丙球治疗川崎病之犀利 3 问

2016-11-09 2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培填
字体大小
- | +

川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全身血管炎疾病,属自限性疾病,常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其主要危害,莫过于对冠状动脉的损害。

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疾病早期大剂量丙球的使用使患儿冠脉损害降到了最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降低到 5%[1]。目前大多数丙球的使用原则是:一旦诊断疾病后尽早静脉用丙球 2 g/kg,一次性给药,对于 IVIG 无反应型者,根据 200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再予第 2 剂治疗,剂量仍为 2 g/kg[2~4]

一直以来,我以为:一旦考虑川崎病诊断,IVIG 越早用越好,剂量一定是 2 g/kg 一次性给予,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第一个问题:IVIG 是否越早用越好?

鉴于目前的医疗环境,对于较为典型的川崎病患儿,发热未足 5 天者,在患儿家属焦虑与无形的施压中,医师往往会一次性给予足量 IVIG,这有一个坏处,即未达到川崎病诊断的首要条件「发热 ≥ 5 d」,可能该病本身就不是川崎病,而大剂量的 IVIG 可能掩盖真实病情。

再者,过早的使用 IVIG 未能使患儿受益,Egami K 等 [5]早有报道,早期 IVIG 治疗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对高,尤其是在月龄小于 6 个月的男婴中。Muta 等 [6]在 9000 例的样本研究中得出,IVIG 的使用最佳时机是发病后 5~7d。

国内许多学者也认为,IVIG 抵抗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7,8],疾病早期(病程 1~4 天)应用 IVIG 可增加患儿对其无反应的发生率,过早给予 IVIG 治疗可能需要再次追加 IVIG 剂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疾病晚期(病程 10 天后)应用 IVIG,仍可取得相应的临床疗效,但其退热时间相对长、冠脉并发症发生率高;在病程的 5~10 天使用 IVIG 治疗川崎病所需时间短,反应性高,疗效好,且并发症可以耐受,可能是川崎病 IVIG 使用的最佳时间。[9~13,15]

第二个问题:剂量一定是 2 g/kg 一次性给予吗,有无其他给药方案?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IVIG 2 g/(kg·d)一次给药,能较好地减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由于经济因素、IVIG 药品供应短缺及大剂量给药潜在的血液黏度增高、栓塞等风险问题,对 IVIG 治疗川崎病剂量上的选择是否还有其他更优或次选的剂量方案呢?

在 2016 年于珠海举行的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徐海燕在「丙球对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冠脉损害的 Meta 分析」的报告中提到,其筛选出的 18 篇 RCT 文献共 1790 例病例中发现,丙种球蛋白 2 g/Kg 单次给药组与 1 g/(Kg.d)*1~2d 组相比,冠状动脉损伤发生比率、病变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比率中及临床症状、体征、炎性指标恢复上的疗效相似,但两者均与 400 mg/(Kg.d)*4~5d 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14]

另外,谢利剑等 [15] 曾回顾性分析 1682 例 KD 患儿的临床资料,示在病程 5~10 天应用 IVIG 治疗 1 g/kg x 2 次的 KD 患儿,冠脉损伤的发生率为 12.06%,相对于 1 g/kg x 1 次、2 g/kg x 1 次及病程 1~4 天应用 1 g/kg x 1 次给药组低。总的来讲,在病程 10 天内使用 IVIG 1 g/kg x 1 次或 2 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第三个问题:IVIG 无反应型 KD 第二次剂量什么时候给予?

对于川崎病第一剂 IVIG 不建议过早给予,而对于 IVIG 无反应型 KD,第二剂 IVIG 建议及早给予,其能阻止冠脉的进一步损伤,如果推延给药时机,可导致冠脉损害的发生率的增加。[17]

延伸阅读

如何早期诊断不完全型川崎病

要点解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治

精彩幻灯: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科时间(微信号 dxypediatrtoday)

参考文献

1. 杨波,罗军,张颖,张召艳.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9):707-709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 [J]. 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46-749

3. 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 J1.Pediatrics,2004,114(6):1708—1733

4. 王卫平等,儿科学 [M]. 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192-194

5. Egami K,Muta H,Ishii M,et al. Prediction of resistanse to intravenous immumoglob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 J Pediatr,2006,149(2):237-240.

6. Muta H, Ishii M, Egami K,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treatment for Kawasaki diseasethe nationwide surveys in Japan. J Pediatr, 2004,144(4):496-499

7. 赵春娜, 社忠东, 高灵灵.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9);659-661

8. 谢利剑,徐萌,黄敏,陈秀玉,李锦康,华仰德.547 例川崎病临床分析及伴冠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 [J].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5):389-391

9. 吴展帆, 胡湘. 不同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J]. 中外医疗,2016,4:120-122

10. 王莉萍,相彩霞. 川崎病超早期静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分析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2):231-233

11. 谭静,马洪梅,姚毅,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J]. 医学综述,2016,22(6):1240-1242

12. 杜忠东等,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 [J].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6):1841-1843

13. 杨雯,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J].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65-66

14. 谢利剑等,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J]. 临床儿科杂志,2010,28(7):624-627

15. 谢利剑等,不同 IVIG 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J]. 临床儿科杂志,2010,28(7):624-627

16. 徐海燕等,丙球对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冠脉损害的 Meta 分析,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儿科学术年会,2016

17.Chiyonobu T, Yoshihara T, Mori K,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re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J]. Clin Pediatr (Phila), 2003, 42(3): 269-272.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