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发布 明确达标治疗理念

2018-05-25 13:37 来源:丁香园 作者:卓雅玛丽
字体大小
- | +

2018 年 5 月 24-26 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下简称风湿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国内外众多知名风湿病及相关专业学者到场进行专题报告,就风湿病及其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问题展开探讨。在本次风湿年会中,5 月 24 日下午举行的「2018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发布会备受瞩目,成为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简称 RA)指南自 2010 年以后一直未做修改,「2018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是七年来首次修订的版本。与此同时,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学术组织也在同一时间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此次修订按照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的最佳证据,通过平衡干预措施的利与弊,给出 RA 诊疗推荐意见及等级。修订后的 2018 版指南治疗目标更明确、诊疗流程更清晰,治疗原则更积极。在吸收国际最新 RA 治疗指南意见的基础上,新版中国 RA 指南更符合我国国情。指南纳入了 2017 年 CFDA 批准上市的创新药物托法替布(JAK 抑制剂),与生物制剂一起作为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应答不佳的 RA 患者,对提高我国 RA 诊疗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达标治疗是治疗原则 可改善患者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 RA)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关节部位的疼痛和肿胀,并导致关节破坏。手、足小关节为易发部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未知,但医学界普遍认定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正常的组织当作威胁并对其进行攻击,而引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图: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

与 2010 年指南相比, 2018 版指南明确提出 RA 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的理念,并对不同阶段的治疗和监测给出推荐。所谓达标治疗就是以病情缓解(包括临床缓解和影像学缓解)作为治疗目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将炎症或病情活动度降至较低水平或达到临床缓解。目前,RA 在临床上依旧无法根治,但是通过达标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说:「当前我国 RA 管理面临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现状。一项全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RA 患者的缓解率为 8.6%,残疾率约为 50.3%。[1] 可见我国的 RA 缓解率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经常告诫患者,一经确诊,一定要及时给予规范治疗。通过规范治疗的患者,疾病缓解情况较好,功能受限较小。临床研究证实,治疗 1 年时达到低疾病活动度或缓解的患者,在治疗起始 3 到 6 个月时就已实现疾病低活动度。可见只有积极改善 RA 病情才能更好改善患者结局。[2]

靶向合成 DMARDs 药物用于二线治疗 带来更多获益


图: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田新平教授

但是在经过传统治疗后,依旧有大量患者存在不良预后。对此,指南上表明,传统合成 DMARDs 单药治疗失败的 RA 患者,特别是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使用传统 DMARDs 药物联合生物 DMARDs 药物或靶向合成 DMARDs 药物(托法替布)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田新平教授对此解释说:「此次指南中提到的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 JAK 抑制剂,它属于小分子药物,作用于细胞内的 JAK 通路,是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风湿药。该药物能够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从而达到治疗 RA 的目的,具有快速强效、持续达标、多重获益、安全性良好的特点。临床研究证实,托法替布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基于大量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ACR、EULAR 和新版中国 RA 指南推荐托法替布用于 RA 的二线治疗。除此之外,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生物制剂相似,价格却比生物制剂低,并且每天只需口服两次,保存携带方便,无需患者去医院注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另外,它服用两周即迅速起效,极大地满足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需求,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GRADE 中国中心执行主任陈耀龙教授.jpg
图: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执行主任陈耀龙教授

最后,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GRADE 中国中心执行主任陈耀龙教授强调,对 RA 治疗未达标者建议增加其疾病活动度监测频率。与常规监测相比,增强监测可进一步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放射学进展,提高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 RA 病情。

参考文献:

[1] http://dxys.com/MFvQNb

[2] The need for prognosticato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markers: where are we now? Arthritis Res Ther. 2008;10(3):208.

编辑: 李海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