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力衰竭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2. 心肌衰竭
原发性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衰。
3. 心功能不全
与心力衰竭本质相同,心功能不全包括病性从轻到重的全过程,心力衰竭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
4.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显著的静脉系统淤血、水肿,故名。
5. 心肌收缩性
心肌在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张力和缩短的能力。
6. 心脏前负荷
心脏舒张时所承受的负荷,也称容量负荷。
7. 心脏后负荷
心脏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也称压力负荷。
8. 紧张源性扩张
容量加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9. 肌源性扩张
心肌拉长不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10. 心肌肥大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11. 向心性心肌肥大
如果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大,如高血压病,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此时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series hyperplasia), 肌纤维增粗,心腔无扩张,室腔直经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
12. 离心性心肌肥大
如果长期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加,如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可引起心肌离心性肥大, 此时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series hyperplasia), 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室腔直经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
13. 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 心脏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 (平方米) 计算心输出量, 称为心脏指数 (心指数 cardiac index)。中等身材的成年人体表面积约为 1.6~1.7(平方米), 安静和空腹情况下心输出量约 5~6L/min, 故心指数约为 3.0~3.5L/(min·平方米)。
15. 射血分数
每搏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正常值为 50%。
16. 肺动脉楔压(PAWP)
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其测量方法通常是应用 Swan-Ganz 气囊漂浮导管经血流漂浮并楔嵌到肺小动脉部位, 阻断该处的前向血流, 此时导管头端所测得的压力即是 PAWP,大小等于肺静脉压即左房压。
17.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正常值为 4 到 12 毫米汞柱,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若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将回心的血液及时射到动脉内,中心静脉压则低。反之由于心力衰竭等原因造成的射血能力下降则会导致中心静脉压变高。
18. 劳力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病人随体力活动发生的呼吸困难,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
19. 端坐呼吸
心衰病人平卧可加重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体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称为端坐呼吸。
20.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患者夜间人睡后因突感气闷被惊醒,在端坐咳喘后缓解,称为夜间阵发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
21. 心性哮喘
左心衰竭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称为心性哮喘。
22. 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衰时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等引起的心力衰竭。
23.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衰时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甚或高于正常,故称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24. 心肌重构
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增生性变化。
本文来源:夜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