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部分单纯关节脱位均能得到较好的解剖复位和稳定性重建,但这类患者在复位术后一段时间内均较容易出现骨关节炎,其发病原因目前仍然不清楚。通过对膝关节脱位复位后的相关病例研究后研究者发现创伤脱位后的骨挫伤及较差的骨密度是引起创伤后关节炎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髋关节脱位后的病理改变是否如此目前尚无研究报道。来自挪威阿克什胡斯大学医院的学者就髋关节脱位复位术后两年内骨挫伤及重建自然病理变化进行了追踪报道,相关结论发表在injury上。
研究纳入8例髋关节前或后脱位及5例髋臼或股骨头骨折共13例患者,除1例患者因野外车祸外伤10H后接受髋关节脱位复位外,其余所有患者在发生脱位后均得到及时复位,脱位复位后进行保守功能锻炼,包括:早期被动及主动的髋关节运动,在完全负重前足趾负重8周等。在伤后10天进行MRI及DXA(骨密度测量)检测,并在以下时间点进行MRI检测:17周,42周,82周,97周,分别标记为 MRI1,MRI2,MRI3,MRI4,MRI5,在2年随访结束时重复一次DXA检测。分别测量不同时间点MRI上骨挫伤的区域(图2,图3)及DXA中不同点骨密度值(图1)并进行数据分析。
图1:BMD测量时感兴趣的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方块1为2cm2,其余方块为1cm2
图2:病例6,左髋关节后脱位造成的2型骨挫伤,A冠状位图,B矢状位图,图中所见关节软骨无明显影响,新月形骨挫伤区域靠近软骨面。
图3:病例1,3型骨挫伤,右侧髋关节关节软骨面受损,邻近软骨面下方可见新月形骨挫伤,CT显示右髋关节股骨头内可见片状骨折,随访2年后的MRI显示3型骨挫伤仍持续存在,但面积较前减少。
结果:
入选患者10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32.1岁,平均脱位至复位时间3.4H(表1),其中患者1和其他患者稍不同,因在野外发生车祸8小时后被发现,从脱位至复位的时间约10H。患者平均术后随访时间25.2月。
表1:纳入研究的患者的统计学数据
骨挫伤位置及大小变化:所有患者骨挫伤区域均较小,进行精确测量较为困难;在脱位的8例患者中,3例3型骨挫伤,4例2型骨挫伤,1例1型骨挫伤(骨挫伤分类见注1)。
随时间变化的MRI表现:骨挫伤在伤后42周内基本消失(表2);病灶越大,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表2:不同部位骨挫伤随时间变化的MRI表现,股骨头,股骨颈,髋臼
术后功能:除患者1发生缺血性骨坏死影响髋关节功能外(Harris hip score,HHS=80分),其余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均满意(HHS>98分)。
DXA骨密度测量:在两个时间点(伤后1周及随访2年),骨密度在各个ROI,时间点,患者和健侧,患侧点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表1,表3)
表3:BMD不同时间点的对比
根据研究数据作者总结:1.髋关节脱位时产生的骨挫伤时暂时性的,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骨挫伤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2.髋关节脱位复位2年后患者患侧的BMD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3.髋关节脱位复位后尽可能早期的复位有助于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髋关节脱位复位后早期的主动及被动关节功能锻炼,在完全负重前足趾负重8周等治疗措施可以为髋关节功能提供良好的预后。
注1:1型骨挫伤,在MRI信号上表现为网格状异常密度影,远离软骨;2型骨挫伤,关节软骨无明显影响,新月形骨挫伤区域靠近软骨面;3型骨挫伤,关节软骨面受损,邻近软骨面下方可见新月形骨挫伤。